6356342041581048746776884.jpg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浅谈人民公社之必要性

浅谈人民公社之必要性

时间:2015-06-12      作者:无锡市友安运输有限公司

一、新中国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1、中国工业化的紧迫性
  A、民以食为天,通常认为人均口粮400公斤以上是充足,301-400公斤是基本满足,251-300公斤是欠缺,250公斤以下是紧缺,在200公斤以下必然发生饥荒。
  B、因人口的指数性增长,和平时期人均耕地必然越来越少,如果粮食单产不能大幅提高,在粮食不能或无法进口的情况下,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饥荒”和“战乱”都将成为必然和残酷的“解决方案”,中国及至世界历史上的王朝兴亡治乱循环大多与此有关。
  C、2012全球粮食产量24亿吨(其中大米5亿吨),交易量不过2亿吨(其中大米0.3亿吨),而中国人消费了6亿吨粮食占世界总产25%。即使不考虑受制于人和由此而来的超高粮价(灾年预计可达1万美元/吨)等问题,也没人能为中国人生产粮食。
  D、工业革命之后,在“饥荒”和“战乱”之外有了新的,也是唯一真正的解决方案:利用工业化成果,持续地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
  E、1949年中国人口5.4亿,人均耕地2.95亩,平均单产68.92公斤(以播种面积计算,下同),人均口粮208.95公斤;
  1963年中国人口6.9亿,人均耕地2.49亩,首次低于2.5亩,平均单产91.51公斤,人均口粮239.61公斤;
  1974年中国人口9.1亿,人均耕地1.98亩,首次低于2.0亩,平均单产151.69公斤,人均口粮302.96公斤;
  1981年中国人口突破10亿,人均耕地下降到1.84亩,平均单产188.49公斤,人均口粮324.79公斤;
  2012年中国人口13.5亿,人均耕地1.44亩,平均单产353.45公斤,人均口粮435.42公斤……
  F、受限于自然环境,当年的中国竭尽全力地开荒,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造田……依然无法遏制人均耕地的下降,最终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解决粮食问题。而粮食单产持续地大幅度提高至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背后,是因工业化而来的7亿吨钢,6000万吨化肥(折纯,商品量至少为1.2亿吨),200万吨农药(原药,商品量至少为0.2亿吨),1250万吨良种,400多万吨农膜……
  F、一直“包产到户”,光、热、水、土资源均好于中国的印度,在进口1000多万吨化肥后2011年平均单产100公斤(来源:http://news.163.com/11/0720/13/79DK8HOK00014JB6.html)。如果中国只有这个单产水平,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吨,人均口粮只有140公斤,必将陷入大饥荒的绝境。

  2、1949年的中国就如燃狱中的囚徒
  为简要地说明问题,这里仅以粮食生产代表农业,并把复杂构型简单化,动态过程静态化,否则我就要写篇数十万字的论文了。
  A、不考虑非洲仅50公斤的平均单产,以印度类比,“半工业化”印度在光、热、水、土资源均好于中国,一年可种三季的情况下,2011年平均单产100公斤。
  B、因工作原因曾做过一些试验。1994年:选择了两个最好的农家品种,和6个杂交玉米品种做品比试验,农家品种分两种密度,与杂交玉米一样的密度(2667株/亩)和较稀的密度(1333株/亩),此外所有管理方式完全一致,三重复,共30个小区,每小区10m2。最终结果是:单产最高的雅玉二号达到了516.3公斤,两个最好的农家品种无论何种密度,单产均上不了250公斤,最低的只有203.7公斤。而且这两个农家品种实际上都不是纯粹的农家品种,它们都是6、70年代引进的“墨白”和“金皇后”退化而成的,真正的原生农家品种因产量太差根本就找不到了。
  2008年前后:因“测土配方”,又对化肥的作用搞了些分析比较试验,即“3414”方案(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试验方式同前,比较对象由品种换成了用肥方式。在水稻品种(岗725)及栽培措施完全相同,仅有是否施肥之别时,不施肥亩产247.1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88.0公斤。在玉米上差异更大,同样是资玉二号,不施肥亩产139.5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01.2公斤。
  综合我的相关试验,结论:即使有最好的品种、最好的土地、最好的管理,在传统耕作模式下,大田平均单产不可能高于100公斤。
  C、不考虑中国因过度开荒种粮导致劣质耕地比例远高于印度,及必要的经作占用土地(50~70年代,经作占总播种面积比例逐渐由15%提高到20%)、复种指数等问题,始终以18亿亩耕地参与计算。
  不考虑单产自70公斤提高到传统种植模式的最高产量所必要的过程、资金和条件(农田水利等),并同印度一样少量使用化肥和杂交良种,又因中国人的勤劳而提高一档,始终以平均单产120公斤参与计算。
  [0.12吨/亩*18亿亩]可得传统种植模式下最高极限产量为每年产粮为2.16亿吨。
  事实上在人民公社的管理下,大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矮杆良种,贯彻“八字宪法”,推进工业化十多年后,中国粮食总产于1967年才超过这一数字,由1949年的1.13亿吨提高到2.18亿吨。
  D、以不发生大饥荒的最低标准人均口粮200公斤,和中国历年人口计算可知,有两个结论:
  a、最迟至1983年(10.30亿人)农业所能提供的工业化资金已极少,到1987年(10.93亿人)开始需要进口粮食,仅仅是维持全国最低的粮食要求,在1990年(11.43亿人)就已必须进口1000万吨以上粮食,在现在须进口6000万吨粮食。如果是要满足现在的生活水平则须进口3.8亿吨粮食……2012年全球粮食交易量也仅2亿吨。
  b、从1949年到1986年共37年间,最多只能提供[2.16亿吨*37-0.2吨*历年人口]=21.73亿吨粮食。实际上因效能问题,即使人民公社式管理、最大程度地盘剥,能搜集到20亿吨就相当不错了,如果是小农经济最多只有10亿吨。也就是说,以500美元/吨计算(实际上国际粮价在1950~1990年间为30~200美元),用价差代替简化掉的林、牧、渔、副,在最为理想的耕地、耕作、气候情况下,及最大限度压缩消费和最大程度地盘剥农业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所能提供的资金也仅1万亿美元。实际上根据某些资料的统计数据,前30年的农业包括税收、提留、剪刀差在内所提供的工业化资金为0.5~0.8万亿人民币,约折0.2~0.3万亿美元。
  1万亿美元,看似很多,但人均不过千多美元,投入到投资巨大却回笼缓慢的重工业中真的是捉襟见肘。和韩国(人均受援176美元和数十倍于此的贷款)、台湾(人均受援400美元和席卷全国资一岛的资金)相比就是穷二代和“干”富二代的区别。
  E、结论:时间为1949~1982的33年、资金最多为约1万亿美元,这就是中国能投入工业化最大限度的资本。在这33年中,中国有两条道路,一种是“无为而治”什么也不干就不会犯错误,“与民争利、盘剥农奴”肯定是招人骂的事,在耕地潜力未尽前不“瞎折腾”肯定大家都可以宽舒几年,有余钱时再办厂修堤赈下灾,然后轻松写意地沉醉在小农经济的田园牧歌中,然后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另一种是最大限度压缩消费和最大程度地盘剥农业,把这1万亿美元集中起来,冒着犯错误背骂名的危险,勒紧裤带,流着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亩以前尽快工业化,至少要有最基础的重工业体系。
  1949年的中国就如燃狱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顶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阔天空,否则就只能永沦绝境。
  虽然中国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也只是非常幸运地在最后一刻冲了出去,导致人均口粮长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间徘徊。2012年,在生产5.9亿吨粮食后,我国仍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谷物1398.3万吨,棉花540万吨,食糖375万吨,食用油籽超6200万吨(其中大豆5838.5万吨),食用植物油近1000万吨,进口猪肉量超过100万吨,总价1124.8亿美元!如果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如果没有推广农技兴修水利,如果没有在70年代育成“两杂”,如果没有“四三方案”竣工后亩均10公斤的化肥产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80年代仍心有余悸地把计生定为了国策。

  3、中国不可能依靠“外购”解决粮食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必须依靠工业化,如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就完全可以依靠国际贸易体系缓解和解决粮食问题。但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中国(包括印度)不可能依靠“外购”解决粮食、农资及生产农资的化工原料等问题,国际粮食市场只能作为调剂不能作为依靠。
  粮食这东西,天上不落,神明不赐,从1952年至2012年60年间,世界粮食总产从8亿吨增长到24亿吨(中国从1.6亿吨增长到5.9亿吨),依然是靠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工业化成果。以中国占世界人口2成的人口数量,中国不自己尽快工业化,难道还能指望谁来“帮”中国生产粮食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代”中国工业化?即使是号称“全球自由贸易”的现在,中国年消费6亿吨粮食占世界总产25%,是全球贸易量的3倍,谁能卖给我们?中国年产7432万吨化肥(折纯),是全球贸易量近4倍,谁能卖给我们?中国年产354.9万吨农药(原药),是全球贸易量近2倍,谁能卖给我们?年消费纯硫酸7500万吨烧碱2500万吨……各种化工原料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谁能卖给我们?我们可以不样样追求自给自足,可谁能把这些东西能平价、充足、风雨无阻地卖给我们?
  再参考近年的铁矿石价格来谈价格问题。
  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多元素共生复合矿石多、贫矿多、矿体复杂,为降低成本,各钢企更愿进口矿石。2000年,进口铁矿石约7000万吨,对外依存度约30%;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达到44414万吨,对外依存度58.9%。
  而与之相随的就是价格暴涨。在不到10年内全球海运铁矿石供应能力由4亿吨上升至9亿吨的情况下,因三巨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操控,2000年至2008年,世界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FOB)暴涨了5倍,澳大利亚哈默斯利粉矿从2000年的27.35美分/干吨度上涨到2008年的201美分/干吨度,巴西的球团矿从2001年的50美分左右上涨至2008年的220美分。印度的铁矿石价格同样飞涨,铁矿石价格指数在1994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基本维持在100-200之间,从2004年开始大幅上扬,从当时127直冲至2008年8月的1293.7,增长了十倍之多。
  以铁矿石来类比粮食其实并不太恰当,铁矿石价格的暴涨是有限度的,因为当超过120美元/吨,进口矿石无法降低成本后,中国国内大量现成的贫铁矿马上就能复工,一年内国内铁矿石产量增加两三成完全没问题。但是,灾年时粮价的暴涨是没有限度的。某个JY说,粮价高到一定程度公路上也能种出大米,可是,粮价高到一定程度是要饿死人的!更何况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没有化肥农药,即使倾尽全力也不可能把粮食总产在两三年内提高一成。
  可以预计,如果中国进口粮食超过1亿吨,灾年的国际粮价将超过1万美元/吨。
  事实上不仅是粮食,其它物资也是同样。中国这样人口上10亿的大国,进入国际市场后对市场的挤占效应极大。年消费6亿吨粮食的大国,对外依存度即使只是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挤占全球粮食交易量3个百分点,这对国际市场将是极大的冲击。“澡盆中的大象”打个呵欠对小国也是巨浪滔天,所以我们买什么什么涨价(如铁矿、铜矿、铝矿、石油……),卖什么什么便宜(如电视机、球轴承、钢材、光伏产品、手机、铝型材……),甚至频遭“反倾销”,所以我们命中注定只能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前进方向是产业链上中下游通吃。

  4、工业化是农业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基础(1)
  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化学农业、钢铁农业。建国时全国5.4亿人,以人均基本口粮600斤/年计算,至少要1.6亿吨粮食,但当时只能产1.1亿吨,连基本生存也无法保证。粮食,这个是买不起也不可能依赖外购的,再考虑到人口增长,耕地有限,提高土地单产势在必行,于是要化肥要农药要良种要农机……,而其中仅氮肥就至少需1000万吨(折纯),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全世界的尿素交易量(折纯)。所以这个也是买不起也买不到的,中国只能立足于自产。但是要建化肥农药厂就要钢铁(含特种钢),就要先建钢铁厂。钢铁生产出来,厂建好了还要原料,要“三酸两碱”,要石油天然气等等……又要建厂。还有运输问题,要建汽车厂,要修铁路公路。原料齐了还要技术工人,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以当年80%的文盲率培训几十万工人也非易事。化肥农药生产出来了还要推广普及使用知识……这样折腾一番下来,化肥产量从0.6万吨(折纯,1949年)上升到869.3万吨(折纯,1978年)再到7432.4万吨(折纯,2012年),粮食也增长到3.0亿吨(1978年)和5.9亿吨(2012年)。大家累了几十年钱没赚几个居然还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回头一看,工厂已经建了一大堆,技术虽然差了点但所有产业都基本齐全,一不小心已经是美苏以外唯一产业全面成龙配套国家,而如今是拥有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对大国而言,一个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农业甚至国家发展的基础。

  5、工业化是农业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基础(2)
  而具体而言,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含杀虫、杀菌、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良种、农业机械等。
  化肥
  2012年中国生产氮肥4947万吨(折纯),磷肥1956万吨(折纯),钾肥530万吨(折纯),共生产7432万吨(折纯)化肥,出口1758万吨(折纯,来源:http://www.china-fertinfo.com.cn/viewxx.aspx?id=21293&tb=jrgz),同时又进口磷钾肥766万吨,其中主要是高端钾肥634万吨,折纯后约为350万吨(来源:http://www.sxcoal.com/hf/3033308/print.html),合计国内消费6000万吨以上(国家统计数据国内消费5838.85万吨)。
  以技术含量最低的过磷酸钙,每生产一吨需发烟硫酸一吨,而这东西1949年美国产量1037万吨,连“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也有161万吨,中国4万吨。
  钾肥的生产流程也很简单,但也还要脂肪胺浮选,分离钠钙镁,提纯,而且变成化肥后没有青藏铁路(一期)也运不出来。硫酸、脂肪胺等化工原料、青藏铁路,如果没有工业化,这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厂引进合成氨工艺以前,国产氮肥确实质量差成本高,但也达到了年产近千万吨。关键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和特种钢工艺的突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设备的话,至少要多花50亿美元,也更谈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艺的仿制、扩散成功,氮肥和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大好形势了。《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 》(来源:http://www.docin.com/p-383296716.html)第二页就谈到“我国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一九六八年开始制造Φ800mm内衬Cr-Mn-Ni(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一九七0后全国建有33个这样的尿素厂,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一九七五年以后,从国外开始引进13套年产48~52万吨的大型尿素生产装置,尿素合成塔的内径为Φ2100mm~Φ2800mm不等,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国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尿素合成塔,并对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进行改造……”此外,氮肥生产也要海量的石油、天然气、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础化工原料,如果没有工业化,这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农药
  2012年中国累计生产农药原药354.9万吨(来源:http://www.cacs.gov.cn/cacs/newcommon/details.aspx?articleid=120639),出口159.9万吨,进口5.4万吨(原药,来源:http://www.nzlm.cn/bencandy.php?fid=484&id=361380),合计国内消费200.0万吨。
  技术含量最低的农药是乐果,分子式:C5H12NO3PS2,不包括检测试剂、催化剂等,仅其生产所需大量原料就有P2S5、CH3OH、一甲胺、HCl、Na2CO3、苯、氯乙酸甲酯等十余种。而菊酯类、杂环类农药等工艺就更复杂了,基础原料甚至多达四、五十种。生产农药原药354.9万吨至少需要数百种化工原料3000万吨以上。
  1980年,中国农药和化肥产量就均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现在,均占世界总产4成以上。如果没有工业化,这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良种
  良种同样是工业化的成果,不提科研过程中所需的工业支持,仅是成果的推广就离不开工业化。杂交一代的父本和母本是自交系,因多代提纯自交,生活力极弱,70年代刚开始制种时,在充分保障化肥、农药供应下繁殖和制种产量也每亩仅几十斤,如果没有化肥、农药根本不可能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和玉米。此外要调节杂交水稻、玉米、小麦的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和制种成功,920、赤霉素、2,4-D、杀雄剂等药剂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工业化,这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农业机械
  仅依靠拖拉机等栽插、收获机械确实不能提高单产,但提高工效争抢农时也是有用的。但喷雾器等各种植保机械、农用排灌柴油机等各种灌溉机械却是必不可少,农膜的使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单产和复种指数。工程机械虽不是农业机械,也是大型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1980年全国已拥有258.3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9.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如果没有工业化,这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工业化是农业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基础。

  6、结论
  中国如果不能在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以前尽快工业化,建成最基础的重工业,没有谁能为中国平价生产数千万吨的种子、化肥、农药和粮食。届时即使再多的“反对党和自由媒体”,最公平最理想的粮食分配方案,中国也必将陷于饥馑绝境之中。只有尽快工业化,利用工业化成果持续地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中国才能远离饥荒和战乱。